暖心!“医疗+养护”,这个市的创新举措让失能老人有了新 “家”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一边是医院里不能养老,一边是养老院里不能看病。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让老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亳州市探索了一条“医疗+养护”、“两院合一”的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新模式。
7月12日,记者来到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中心卫生院。室外是36度的高温燥热,室内每个房间宽敞明亮,清凉舒适,老人们在医务人员和护工的照料下,衣着整洁,面容平静地躺着或坐着聊天。
在该中心入住的77岁失能五保老人李传礼,是亳州谯城区郭万村人,患有慢性肺心病以及下肢骨髓炎。一次下乡扶贫时,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生发现了他。当时老人的下肢已经出现坏疽,严重溃烂,恶臭熏天的屋内根本无法进人。了解到老人虽然有一个侄子,但经常在外打工不能照顾老人,只有侄媳妇每天早晚给他送茶送饭。卫生院医生立即上报当地政府,并对老人的伤口进行专业处理和治疗。经过甄别,李传礼符合失能五保老人入住条件,入住了大杨镇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每天为他精心治疗,护工为他洗澡换衣,翻动身体,端屎端尿。一段时间后,老人的伤口日渐好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像李传礼这样集中护理的五保失能老人,亳州市目前有300多人。“医疗+养护”新模式的探索,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维护了他们的生命尊严。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五保老人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中最弱势的群体,失能五保老人则是弱者中的弱者。亳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要确保高质量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啃下失能五保老人日常集中养护这个硬骨头,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随着五保供养制度的不断完善,近年来五保老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但是,由于五保供养制度仅限于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的基本保障,理念上没有突破,制度上缺乏创新,致使失能五保老人的日常养护服务严重缺失,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不能满足对老人更好的照顾、优质的护理、便捷的就医等需求,这些老人的生存状况堪忧。
“给钱给物不如给服务”。2017年底,亳州市卫生计生委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高度关注和重点支持下,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开始探索创新失能五保老人“医疗+养护”的医养结合新模式。经过充分调研认证后,市卫生计生委在全市调研民政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全市探索失能五保老人由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提供日常集中护养服务的新模式,建议由本部门牵头负责落实,得到市委的同意和支持。
至此,亳州市开始启动失能五保老人集中护理工作,将完全失能五保老人安排到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进行日常集中养护,有病看病,无病护理,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让老人们安度晚年。
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提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是失能五保老人最坚强的后盾,是他们最大的依靠、唯一的依靠,必须要解决好他们的供养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
实行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涉及多部门工作,光靠卫生计生部门“单打独斗”无法完成。为此亳州市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由市、县、乡三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县乡政府负实施主体责任,卫生计生、民政、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及乡镇卫生院一把手负责具体落实。
市委书记汪一光先后4次专题调研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亲自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提出要拿出优质医疗资源,充分运用新农合以及“351”、“180”健康脱贫等政策提高失能五保老人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和供养标准,让老人享受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并从供养人员认定、补助标准、护养工作机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统一全市失能五保老人供养工作政策。
亳州市辖3县1区,根据全市收入和消费水平,综合考虑失能五保老人医疗、生活、护理等需求,财政投入实行“全保障”。全市失能五保老人养护补助标准由最初的每人每年2.4万提标为每人每年3.6万元,新增财政补助部分由市、县区财政按照4:6比例分摊。各县区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卫生院供养设施改造,按照“相对集中、充分整合、边入住边完善”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食堂、医疗设施、医护资源适度改造,不大拆大建、铺张浪费。
目前谯城区等乡镇卫生院按照无障碍化标准,升级改造成“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护理中心”。全区26家乡镇敬老院统一建立了标准卫生室,并为老人定期开展体检和健康指导,提供科学营养配餐,开通上级医院就医绿色通道等全方位全天候服务。
有了高层的重视协调和财政的有力保障,要让失能老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温暖,如何完善工作机制、如何规范运行管理?是摆在面前实实在在的工作。
市卫生计生委出台相关文件和配套政策,明确了供养对象、供养内容、入住程序、临终管理、供养保障、落实时间及服务协议等,逐步建立精准甄别、护理管理、医疗保障、财政保障等制度,确保服务规范有序。
▶首先在甄别工作中力求精准:对拟入住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的失能五保老人进行精准甄别,完善相关手续和记录,签约入住协议,建立个人入住管理档案,把好入口关。对不愿入住的履行告知义务并签字确认,确保“应进尽进,一个不落”。
▶护理制度上实现“三统一”:统一制定全市失能五保老人入住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规范标准,出台全市护理管理“双十规范”;统一制作工作指导手册,将失能五保老人日常照护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统一供养护理记录和培训内容,做到一人一档。
▶日常照护上实现“五结合”:把医疗日间巡诊和生活集中供养结合起来,每天对入住失能五保老人进行诊查诊治和日常生活照料并规范记录。把入院体检与日常健康管理结合起来,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依托,做到主动预防、及时诊治、连续管理、持续服务,确保日常健康管理规范。把综合医疗保障与大病救治结合起来,出台相关政策和方案,开展大病和慢性病分类救治,做到有病治病、无病养护,实行“一人一策”。把护工交接班管理与安全管理结合起来,严格认真交接,主动防范风险,规范工作记录。把需要医护一个不落与恢复自理能力及时退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动态进退乡镇卫生院工作机制。
记者拿到一本《亳州市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工作指南》(2018版),100多页的指南从集中供养机构管理工作的职能职责到入院供养的流程及服务内容,从医疗保障、医疗护理到日常的生活制度等一一作了具体的规范,甚至在整理房间、洗漱、就寝、着装等日常生活细节上都提出了详细的规定,并且有很多人性化的要求,比如在着装举止的规范中提出:在服装的选购上要注重实用,为体现对老人的尊重,不得在服装上标注字样。
好事要做好,政策要落实,督查考核制度必须跟上。在市卫生计生委的积极建议下,市委将全市失能五保老人供养工作任务详细分解,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和任务时限,纳入脱贫攻坚月通报;市政府扎实推动工作任务落实,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县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严肃问责处理落后县区相关责任人;市委督查室牵头督查督办,及时发现、推动解决存在问题。同时,市卫生计生委把此项工作纳入2018年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考评内容,实行工作进展周报告制度,对落后县区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问责。
亳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胡秋雯介绍说,集中护理工作开展大半年以来,亳州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提供入住的78个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专护区,完成了生活设施改造,已有近50家挂上了“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护理中心”的牌子。按照护工与失能五保老人1:2的比例配备人员,准备床位共741张,招聘护工181人,将失能五保老人与住院患者一并进行医疗护理,医疗、护理人员数量和素质都得以较大提升,有效促进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推动了普遍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提高了健康养老服务能力。
住在谯城区双沟镇护理中心的王思善老人,之前在亳州市谯城区双沟镇任小庙敬老院生活,患有高血压,突发脑梗后偏瘫,说话口齿不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今年2月10日被接到护理中心,医护人员和护工精心医治护理,现在不仅可以下床活动了,说话吐字也渐渐清晰起来,老人高兴地说:“是你们把我从阎王那里拉回来的,我不知道咋样感谢恁。”
目前,像王思善这样的老人亳州市有315名,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不能自理的老人中已经有240名能够基本自理。166名不能行动的老人中有125名有基本改善,179名患病老人中有172名病情得到基本控制、42名有褥疮的老人中有38名已经痊愈,入住老人满意率100%。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国家扶贫部门和安徽省政府副省长张曙光、杨光荣等领导亳州调研后,给予此举的高度评价。亳州市推行的“医疗+养护”失能五保老人日常集中养护政策,在探索卫生院与敬老院融合发展的模式上作了有益的尝试。老人们普遍感受:相比敬老院,卫生院的生活更舒心,医生、护士、护工就像亲人一样。
当然,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也会发现问题和困难,比如护工招聘难,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去,招聘的护工年龄偏大、护理技能缺乏;政策宣传有待加强,部分老人由于生活习惯或是对护理中心了解不够不愿入住;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老化,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等问题依然存在。
“关爱失能五保老人既是一件善事,也是对医养结合的探索。”胡秋雯说。下一步,亳州市将计划按照乡镇现有五保老人数量,分区域进行布点。同时在总结失能五保老人日常集中养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推进将乡镇敬老院划归乡镇卫生院托管试点工作,解决乡镇卫生院床位受限的困难,逐步为日常集中养护对象由完全失能五保老人向半失能五保对象扩大。(陈旭)
【热门阅读推荐】
三҈ 伏҈ 天҈ 字҈ 都҈ 热҈ 化҈ 了҈!户外劳作也“热化”了,省职业病专家支招中暑急救
声明:凡转载“健康安徽HealthyAnhui”稿件,请注明出处。
康大夫和安小护的形象归“健康安徽HealthyAnhui”所有,侵权必究。
主编∣陈旭 责编∣王肖
主办单位∣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